张友国 朱承亮 王喜峰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跨流域跨区域配置水资源的骨干工程,是世界最大的调水工程,也是一项对我国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民生福祉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和智慧,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于2002年12月27日正式开工建设,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建成通水。
一、南水北调工程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典范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南水北调工程充分展现了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典范。
南水北调工程提升了水利行业创新能力。一是在水利建设的许多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都实现了重大突破。南水北调工程解决了大型长距离输水渠道等工程设计和施工技术难题,研制了大型渠道及建筑物施工装备等关键设备,形成了东线输水河渠湖库联合调控等水资源配置与输水调度关键技术,取得了东线泵站(群)优化运行等工程建设与调度管理的新经验。二是全面提升了水利自主创新能力。南水北调工程形成了五维水资源配置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并将水利科学、工程应用紧密结合,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调水工程技术体系。三是加快了水利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南水北调工程围绕重大技术难题,形成了中线水源工程等一系列创新成果转化集群;通过项目示范等多种形式,积极推广和转化上述创新性科技成果,培育出一大批优势企业。
南水北调工程促进了发展格局优化协调。南水北调提升了华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促进了北方地区劳动力、资本、科技等要素的集聚,显著推进了北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南北经济的协调发展。沿线省市紧紧抓住南水北调工程建成通水的机遇,有计划地整体实施农村生活水源置换,推动了乡村产业发展,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在有力促进物质文明发展同时,中国南水北调博物馆等一批精神文明工程也相继开工,弘扬了南水北调精神。
南水北调工程激活了受水区绿色发展。一方面,南水北调工程提升了华北地区地下水水位、扩大了受水区水域面积、基本恢复了受水区河湖等水体的自然生态。另一方面,南水北调工程遵循“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要求,倒逼沿线地区产业绿色转型,走上了产业生态化发展道路,产生了更好的经济效益。例如,南水北调工程山东沿线高污染草浆造纸企业减少65%,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环保的新技术企业,但纸产量却是之前的3.5倍,利税是原来的4倍[①]。
南水北调工程实现了内外联动。工程建设过程中注重吸收和借鉴了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如引入国外大型渠道衬砌先进技术,并研发出完全自主产权的大型渠道机械化衬砌设备,在工程论证、建设、运营和管理方面借鉴了国际经验。工程建设造就了一批技术国际领先的企业服务于“一带一路”沿线许多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多发的国家,促进了设施联通、民心相通,推动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工程管理部门高度重视人才和技术的国际交流,助推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水平和科学性的提高。
南水北调工程深化了全民共享。工程拉动了就业与内需,保障了全国层面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为其他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科技示范,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成果为人民群众所共享。通过科学设定水资源配置规则,沿线全部地区公平获得水资源,提升了缺水地区的承载能力,使宝贵的水资源公平惠及最广泛的地区和人民,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受益于工程建设,沿线地区生态、生活和经济发展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受水区与水源区的对口协助得到加强,促进了沿线区域的共同富裕。
二、南水北调工程是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
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南水北调工程为国内经济大循环提供了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对构建新发展格局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南水北调工程畅通了南北水资源循环。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控制性要素,水的承载空间决定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空间。立足水资源禀赋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相匹配的基本特征,破解水资源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突出瓶颈,是我国长远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水安全是涉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全党要大力增强水忧患意识、水危机意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解决好水安全问题”。南水北调工程沟通了长、黄、淮、海四大流域,初步构筑了我国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网格局,改变了广大北方地区供水格局,全局性优化了水资源配置格局。
南水北调工程支撑了北方地区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为统筹北方地区协调发展,我国实施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但北方地区的这些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却面临着水资源的严重制约。南水北调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高效配置水资源,南水北调工程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增强了北方地区经济发展后劲。
南水北调工程立足水资源循环畅通了南北经济大循环。通过将南方地区的水资源优势转化为北方地区的经济优势,南水北调工程支撑了沿线地区7万亿元gdp的增长,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此基础上,北方重要经济发展区、粮食主产区、能源基地生产的商品、粮食、能源等产品通过交通网、电网等运输到全国各地,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南北方的优化配置[②]。毫无疑问,南水北调工程作为“大国重器”的战略性支撑作用将持续显现。
三、南水北调工程是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样板
当前,党正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南水北调工程集中展现了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经验和重大意义。
南水北调工程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靠得住。“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最突出的表现,是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中所积累的最重要的一条历史经验,也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方略。作为党领导制定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南水北调工程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解决层出不穷的各种技术问题,还要善于辨识和吸收各种思想、理念的科学合理成分而舍弃其中的弊端,更要妥善化解国家、地方、企业、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充分展现了党制定大政方针方面的高超战略决策力。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分散在不同地区的各个部门、社会力量被广泛动员起来,人力、物力、财力实现了跨区域、跨部门有效配置,从而保证了工程建设有序推进,从蓝图变为现实,体现了党的强大战略执行力。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宏大、最复杂、最艰巨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横穿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需要同时解决调水与水污染治理、水安全保障与水资源高效利用问题、复杂的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征地移民与历史文化传承保护问题、水源地与受水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其建设过程体现了党的强大统筹协调力。
南水北调工程充分表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得通。南水北调工程贯通南北,覆盖多个省份,使沿线地区人民群众长期以来面临的清洁安全饮水问题、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就业和发展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是一个造福亿万群众的党群连心工程,体现了党“坚持人民至上”的治国理念。南水北调工程在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同时,对沿线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乃至对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都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强力支撑北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也形成了伟大的南水北调精神,因而南水北调工程不仅是一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水利工程丰碑,也是一座内涵丰富、激励中华民族奋勇向前的精神丰碑。南水北调工程在有效缓解华北地区缺水问题的过程中,大大改善了人水关系,为这些地区的人民带来巨大的生态环境红利,有力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以说,南水北调工程具备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其建设和运营的成功足以说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得通。
南水北调工程充分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真管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经济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的飞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体现了新时代党对经济规律的深刻把握。作为一项投资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具有很强的公共产品特征,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和宏观调控,但其建设过程中又充分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在水资源的配置中也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的强大作用,既避免了水价过低带来的水资源浪费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问题,又避免水价过高对人民群众生活和沿线地区竞争力的影响。“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提高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效率及其水资源配置效率。这也说明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统一起来,能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